昭通网_昭通热线网ztrxw.cn

昭通热线网广告位出租好餐具赚取积分
吃心不改
发表于: 2015-5-16 11:48:58 | 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
2015年昆明市寻找“最美家庭”活动,由市妇联联合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明办、市级机关工委、市教育局、市总工会等九部门发文开展。两个多月以来,评选组委会走进千万家庭,传播社会正能量。接近群众,是寻找“最美家庭”最大的闪光点和生命力。因此,昆明一开始便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基层,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以基层的首创精神和不断迸发的内在活力,推动寻找“最美家庭”活动落地生根、百花齐放。

报名启动以来,经过组织推荐、邻里推荐、个人自荐等方式,共有241户家庭报名参与。其中,幸福、感动、励志的家庭比比皆是,同时也不乏平凡却很温馨的家庭,这也是活动“接地气”的表现。4月21日——5月11日,20户入围“最美家庭”的事迹在昆明信息港网站、掌上春城APP集中展示,接受市民投票。

本次活动最终以333872票的选票刷新了同类评选之最。在随后的大众评审和专家评审环节,由历届“最美家庭”、“五好文明家庭”、“三八红旗手”、“巾帼建功标兵”、市妇联联谊组织负责人等代表组成的大众评审组和由“五好文明家庭”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、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,对20户“最美家庭”入围家庭打分评审。最终,李永洪家庭、王兰兰家庭、杨金山家庭等获提名。

他们的感人故事

夫妻和睦、尊老爱幼、勤俭持家、邻里互助、科学教子、热心公益……近日,我市2015年寻找“最美家庭”名单出炉。今天是“国际家庭日”,本报特别推出“最美家庭”事迹展播,让我们看看这些最美家庭的故事,品味他们一家人在油盐酱醋里的和睦。

用爱为麻风病人调制良药

家庭档案 丈夫:李永洪 妻子:陈丽 大女儿:李艳清 二女儿:李艳容   

家训:李永洪经常告诉孩子,医生要想获得病人真心的尊重,必须要付出真心。一个医生如果没有医德修养,即使专业能力再出众,也只不过是个匠人而已。

全国有70%左右的麻风康复者生活在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广东及广西。30年前,当李永洪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富民县皮肤病防治站工作,选择做一个让普通人有点不理解的职业——疾控中心麻防科医师。

亲朋好友都说,一个未婚年轻人和麻风病人打交道有碍前程。但当他看到麻风病人五官严重扭曲变形、缺手断脚的情况时,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。但幸运的是,李永洪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陈丽,1987年两人喜结良缘。

婚后没多久,陈丽提出跟随李永洪去看望麻风病人,靠近病房时,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,原来这是麻风溃疡散发出来的味道。“坦白地说,当时我觉得害怕:因为这些病人的身体大多是残缺的。”陈丽回忆。回来的路上,陈丽试探性地问了一句:“能不能试着换一份工作?”“这些病人需要我,我不能丢下他们。”没有一丝犹豫,李永洪一口回绝了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随着麻风病联合化疗的推行,病人基本都在家治疗,这下要走的路就更多、也更长了。普查、看病、送药、复查……他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事情,足迹几乎踏遍富民县大山深处的每一个角落。1988年,女儿出生,陈丽辞去了工作照顾家庭,全家就靠李永洪的工资。

李永洪在南京参加一年的麻风病防治培训期间,女儿得了腮腺炎。陈丽骑上自行车,带着女儿赶去富民县城看病。在医院打针时,女儿哭闹不停,坚强的她再也忍不住了,眼泪不停地往下掉。可这一切,远在南京的李永洪一无所知。如今,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和李永洪一样,穿上了白大褂,而读高二的小女儿的梦想则和父亲更加贴近——成为一名传染病医生。

“这是食堂 也是最温暖的家”

家庭档案

户主:王兰兰  成员:17名志愿者、150多名孤寡、独居老人   

为家之道:有事找王兰兰,有事找爱心食堂

开在昆明幸福家园小区二期12号商铺的爱心食堂,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。家庭成员有1名“昆明好人”、17名志愿者和150多名孤寡、独居老人。这里是150多名老人吃饭的地方,还是他们心里最温暖的“家”,“有事找王兰兰,有事找爱心食堂”是老人们挂在嘴边的话。

王兰兰在昆明很出名,她因做公益而被人熟知。自从上了央视,王兰兰的事迹便从昆明传到了全国。2012年4月,王兰兰发现幸福家园小区有很多独居老人,吃饭是难题,开办一个爱心食堂的想法便萌生了。经过筹备,“爱心食堂”正式开张。食堂属纯公益性质,主要为居住于幸福家园廉租房小区内60岁以上孤寡、独居低保老人及部分残疾、重病低保人员提供午餐和晚餐,每餐只收取3元,行动不便的老人还送饭上门。

食堂已开办2年半,目前志愿者队伍除了王兰兰,还有17名志愿者。每天除了食堂的主业,大家还要应付各种突发状况。“凡是进了这道门的老人有什么要求,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。”这是王兰兰给爱心食堂定下的规矩。66岁的周桂珍老人就是幸福家园的独居老人,过去吃饭都是凑合,现在都会来爱心食堂吃饭,为此自己还胖了。

王兰兰开办爱心食堂的初衷是让老人们吃到可口饭菜。而现在,爱心食堂已不单单是个食堂。目前,以王兰兰为核心的这个特殊家庭还在不断扩大,去年10月,爱心食堂在西山区春雨阳光小区新设了一个点,另有11名志愿者专门为春雨阳光小区、翠峰花园、仁和小区3个小区的孤寡、独居的低保户老人提供爱心餐服务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孤寡老人,农大、财大等高校的社团周末组织学生来做义工,上门帮助老人;一些爱心企业、人士经常前来捐助米面。

坚守12载 只为青山常绿

家庭档案  丈夫:杨金山 妻子:杨友仙

家庭愿望:火情不再,青山常绿。

1988年,23岁的杨金山还是宜良县九乡大兑冲村的闲散人员。因为名字叫“金山”,杨金山相信自己命中一定带着金山银山。巧的是,他真发现了铁矿,但也因采矿期间到南盘江边炸鱼而失去了右手……病床上的杨金山开始悔悟。2003年,九乡大兑冲片区瞭望塔建好后,杨金山主动申请到大兑冲山瞭望塔做护林员。尽管不理解,杨友仙却也没有太多抱怨,决定跟着丈夫一起上山。2057米的海拔,注定了杨金山夫妇不能过常人的生活。除了瞭望,杨金山每天都要步行8公里对山林进行巡护。遇到人员进山,杨金山会耐心地宣传讲解保护森林资源和林区用火规定。瞭望台的生活单调,但杨金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,坚守这片绿色。

12年里,妻子杨友仙默默承担起了照顾丈夫的任务。由于瞭望台不通路,上到瞭望台要走3公里的山路。平日里,夫妻俩要抄小路走3小时才能买到时鲜蔬菜。后来夫妻俩便囤些红薯、土豆,做些简单的饭食。饭菜可凑合,没水可不行。由于杨金山落下残疾,每天早上,杨友仙都要到瞭望台所在的山脚下去背水。碰着下雨天路滑,杨友仙有时候要摔几次跤才能到家。不仅艰苦,这12年坚守在深山老林里,夫妻俩还要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寂寞。几年前,林场安排了两个年轻人来与夫妻俩交替巡山,可年轻人看到山上吃不到肉、喝不到水、见不到人,马上就离开了。

由于过年最容易发生火灾,夫妻俩最长时6年没回家过年。为此,夫妻两人也不少吵架,后来,林场每个月用皮卡车载着杨金山的儿女上山与夫妻俩生活几天,又带回县城读书。这几天,在夫妻俩眼里,就像过年一样。如今,儿女已经长大,也有了工作和家庭,要接夫妻俩下山过日子,杨金山还是不肯走。他经常对妻子说:“树会说话的,我经常跟它们谈心呢!它们也是我的孩子,没有我,它们可怎么活啊?”





上一篇:莫斯科租金平均下跌40% 因外企高管大量撤离
下一篇:工信部公布网络提速降费目标 2017年普及百兆带宽
跳转到指定楼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易信易信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昭通热线网商务合作QQ

625134853 QQ群169427445

昭通装修建材网官方微信

扫描二维码,免费发布装修建材信息

昭通人才招聘网官网

发布招聘信息就上昭通人才招聘网 交流群QQ :115912447

展开

手机版|小黑屋|公司简介|  滇ICP备15005425号-1 js??

GMT+8, 2024-6-15 21:19 Powered by 昭通热线网 X3.2

昭通网_昭通热线网ztrxw.cn © 2011-2018 昭通网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